日期:2022-12-20 11:25:49 作者:市场运营部 浏览量:2997 次
12月10日,第四期“墨园沙龙”活动暨BGI&CNC博士后出站报告会如期举行。为减少新冠肺炎疫情交叉感染,给更多的人提供观瞻机会,本次报告会以线上方式进行。会议由刘忠范院士、张锦院士、彭海琳教授、尹建波研究员、邵元龙研究员组成博士后出站考核组,其中,彭海琳教授担任考核组组长。会议还邀请其他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及工作人员远程参会交流。
01 线上相聚 以终为始
会上,宋雨晴、曲盛祥、荆泽、李涛、朱江瑞博士分别以《大面积石墨烯无损、洁净转移及装备研发》《高强碳纳米管纤维浮动催化 CVD 法制备工艺研究》《仿生“肌肉训练”制备烯碳/高分子复合材料》《基于微纳技术与有限元分析的烯碳芳纶纤维力学行为研究》《基于 1030nm振荡器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研发》为题展开报告,并提交了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研究成果。
报告人宋雨晴博士主要关注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的无损、洁净转移技术,解决转移过程引入的破损、褶皱和污染物等难题,发展石墨烯薄膜的批量化无损转移装备实现可匹配批量化石墨烯薄膜生长产能的转移技术线、良品率和转移后石墨烯性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曲盛祥博士通过优化现有工艺条件实现碳纳米管纤维初生丝细旦化,调控催化生长反应实现纤维中碳纳米管结构优化。这些针对碳纳米管纤维初生丝产品的宏观、微米级和纳米级结构的改变都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高强度碳纳米管纤维产品。
荆泽博士将仿生“肌肉训练”的制备策略应用于石墨烯/聚乙烯醇的复合薄膜的制备中, 实现了力学性能的增强。进而,将仿生“肌肉训练”的制备策略应用于碳纳米管相变纤维体系中,使复合纤维具有一定力学性能的同时兼具相变功能,从而实现材料结构功能的一体化。
李涛博士基于微纳测试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石墨烯芳纶纳米复合纤维动/静态力学性能测试的测试方法,测试并得到了复合纤维的的动静态力学性能,分析了其力学性能与改性方式间的内在联系。开发了用于纤维界面抗剪切能力测试的测试平台,得到了以叠氮修饰的表面活化纤维的力学性能,并根据测试结果建立了用于界面模拟的内聚力单元,利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阐述了纤维/树脂体系制备过程的制备条件的优化方法。
朱江瑞博士开展了基于光电导天线辐射等效光电导采样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光路设计,进行了光泵浦太赫兹探测时域光谱搭建。推进了光泵浦-太赫兹探测光谱系统在光致粒子动力学中的应用。
与会的专家、导师与5位报告人就相关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和探讨,考核组认为,宋雨晴、曲盛祥、荆泽、李涛、朱江瑞5位博士在站期间认真努力、作风踏实,在所在课题组完成多项其他研究类任务的同时,出色完成博士后研究计划,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成果陆续投入中试,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展现出5名博士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优秀的科研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奉献精神。为促进科研经验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汲取更多知识,特将本次博士后出站报告会打造成了“墨园沙龙”形式,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学术表达平台和学术研讨交流园地,本次活动吸引了70余位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参加,极大地印证了BGI人对科研的热情。
02 成长与期许交织
回顾在站期间的科研经历,他们刻苦钻研,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突破自我,每一瞬的点点滴滴都渗透进BGI的成长历程里,从初进BGI的悸动到骊歌徘徊的难舍,他们如是说:
宋雨晴博士:
“我想我是幸运的,遇到了许许多多无私帮助自己的人,看见过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朝霞,也见过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日落,好像人生许多的风景都在这里。而往后的每一个晨昏,我行走在这条有许许多多人温暖着我的道路上,我也会永远心怀热忱、不负时光。”
曲盛祥博士: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次答辩不仅是我博士后阶段的终点,更是我针对碳纳米管纤维研究工作的一个节点甚至是开端。”
李涛博士:
“科研并非一蹴而就,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03 勤勉砥砺 深耕未来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BGI作为石墨烯人才培养高地和石墨烯原始创新策源地,将为更多石墨烯高精尖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土壤。BGI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团队,未来更多的BGI人将继续勇立时代潮头,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勤耕不辍,为民族复兴交上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
编辑:刘晓婧
特别感谢宋雨晴、曲盛祥、荆泽、李涛、朱江瑞、孙禄钊、周天天对本文的帮助。
官方微信